楔子:赤帝挥鞭暑气张 绿藤织网锁溽茫
夏至三更,太湖的莲蓬在雷雨中炸开金粉。葎草的藤蔓从稻田埂攀上云头,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赤帝的火旗——那是夏季特有的朱红色光晕,正如《礼记·月令》所记“仲夏之月,令会男女,奔者不禁”,草木在此时达生长极盛,葎草吸足夏火与湿土之气,藤蔓间凝着半透明的“火晶”,此乃阴阳相搏的精华。
药王孙思邈的箬笠滴着黄梅雨,笠檐下《太素》竹简“夏脉如钩”的批注旁,朱砂新描的葎草叶片正渗出汁液。他行至洞庭湖畔,见渔船上晒的葎草藤在雨中发烫,恰似《天元玉册》所言“少阴君火主气,少阳相火司天,火气下临,肺气上从”——此季天地火气炽盛,人体与农田若腠理不密,必致暑湿内侵,而葎草偏在此时疯长,正是天地降下的解暑良方。
第一回 赤日熔金暑湿横 洞庭渔父困疰夏
端午刚过,太湖沿岸的溽暑如蒸笼倒扣。孙思邈踏过青石板桥,见桥头药铺“消暑避瘟”的幌子下,几个孩童趴在柜上,面黄体瘦,舌苔白腻如浆糊——此乃“疰夏”,每逢夏令,脾胃虚弱者受暑湿所侵,便食欲不振、肢倦神疲,如被暑气“疰”住。
“先生救我儿!”渔妇抱来的孩童双目半阖,后颈皮肤黏腻如涂油,掌心散在红疹——暑湿郁于肌表,兼夹热毒。孙思邈摸其脉,寸口浮数,尺部濡滑,恰合“夏脉当浮而反濡,湿邪困脾”。他想起《黄帝内经》“夏伤于暑,秋必痎疟”,今岁火气过旺,湿土受灼化为浊邪,如沸汤浮油,非轻清之剂不能化。
南风掠过,河岸葎草沙沙作响。孙思邈忽见渔妇围裙沾着葎草须,叶片边缘焦枯处竟生新绿——此草遇火反荣,恰合“火能生土,土能养木”。他蹲身见藤蔓挂的露珠非圆形,而是棱角如水晶剑,此乃“夏火炼金”——火气虽盛,却被葎草金性所制,化为利窍之器。
第二回 渔父夜话织网秘 藤蔓晨露藏玉机
渔妇引孙思邈至湖边草棚,见屋内葎草编成的凉席边缘垂着金色绒毛。“祖上留的法子,”渔翁从梁上取下葎草束,“夏至采此草煎水,加梅卤擦身,能逼出‘暑毒’。”孙思邈接草束,见茎秆倒刺在烛光下如鎏金,叶片背面细孔密布,似能呼吸天地之气。
“此草生水中不畏湿,长暑日不枯焦,”渔翁指远处稻田,“洪水时根固土,水退时藤导湿。去年太湖决堤,唯种葎草的田块稻未烂根——根须在泥里如小烟囱,把湿毒‘抽’到叶子上。”孙思邈摸根须,表面白膜恰似《本草乘雅半偈》“皮膜属金,金能利水”的注脚。
三更,孙思邈独至稻田。月光下葎草藤蔓如绿色星轨,叶片露珠排列成“离”卦(?)——离为火,为日,为中虚,合夏季“外热内虚”体质。他想起《周易·说卦传》“离为中女,其于木也为科上槁”,此草上部叶虽受火灼而枯,中部却生机盎然,正是“中虚”容物之象,故能纳暑湿而化之。
第三回 以形治形消疰夏 取类比象化暑毒
孙思邈采七片午时葎草叶,见叶片中心主脉鼓如鱼鳃,边缘锯齿内扣如勺——“火中藏水”之象。他对渔妇说:“令郎疰夏如釜米被湿火蒸焖,需借金器搅拌,水汽方透。”将叶片入陶瓮,取太湖中心“伏流水”(夏深层冷水,属壬水),以桑木柴生火——桑属乙木,火能引葎草木气升,与夏火气相应。
水沸时,葎草叶在瓮中翻转,锯齿朝上如接露、朝下如泻洪,合“吸清排浊”之道。孙思邈搅药汁见青中透赤,如翡翠含火:“此草得夏火色赤,具秋金味辛,辛能散暑湿,苦能降心火,合《素问》‘夏宜食苦泄心火’。”以指蘸尝,先辛后苦,正是“火金相生”之味。
药汁温后,孙思邈以葛布蘸擦小儿肘窝、腘窝“血络”。刚擦过,小儿喷嚏喷出葎草辛香。“此为‘肺主皮毛’,”他道,“葎草金气入肺开腠理。”俄而小儿额生珠汗,白腻舌苔透淡红——此乃“金生水”,暑湿随汗解。
第四回 五运六气融药灶 四气五味定方隅
陶瓮药渣显奇妙纹路:叶片脉络如夏云奇峰,茎秆纤维如江河归海。孙思邈以《五运历年纪》对照,今岁大运火,主气君火,客气相火,三火叠加,需“水火既济”之药——葎草生夏季而性寒,恰火中取水,以阴制阳。
“夏药需明‘收’与‘散’,”孙思邈告乡邻,“葎草藤蔓收(金气)而叶片散(水气),一收一散,合夏气‘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’。”分置叶肉与叶柄,肉能通脏腑湿,柄能固肌表津,此乃“一物二用,阴阳分治”。
老中医质疑:“《证类本草》未载葎草治疰夏。”孙思邈指葎草标本:“医书如日月照已知,民间如星辰藏未知。此草在太湖治暑湿已历三代,岂典籍未载便无效?”翻出医案,祖父辈笔记果有“葎草擦身治夏月疹痱”记载,正是口传印证。
第五回 金藤浴火生甘露 玉叶承暑化清流
小儿连擦三日葎草汁,红疹退,能食粥。渔妇喜见葎草渣倒菜园,枯茄子重焕生机——此草“清余热”之效及于草木。孙思邈教制“葎草暑汤”:“夏至后三日采叶,晒干用竹筛盛,竹属木,助葎草疏泄暑湿。”
带众人至葎草繁茂处,见藤蔓缠红蜻蜓,翅膀纹路与叶锯齿重合。“此乃‘物物相应’,”孙思邈道,“蜻蜓能飞善泳,葎草能升能降,皆具水火既济。夏用葎草如借蜻蜓点水,使暑湿随汗出、小便解。”摘叶见背孔渗露,阳光下如流动水银,此“金精”最去皮肤湿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