崖壁如墨,湿漉漉的,石缝里偶尔有古藤垂落,藤上挂着水珠,晶莹剔透。韦翁仰头看了看,对李时珍说:“先生年纪大了,就在崖下等着,我和建元上去便可。”
李时珍却摇头:“我若不亲眼见,怎能准确记录?放心,我年轻时也爬过山,身子骨还硬朗。”他接过李忠递来的粗麻绳,牢牢系在腰间,另一头由李忠在崖下拽着。
韦翁在前,李时珍紧随其后,建元断后。他们手脚并用,踩着石缝里的凸起,抓着湿漉漉的古藤,一点点往上爬。云雾在身边流动,像伸手就能摸到,脚下是深不见底的白,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水珠滴落的声音。
“抓紧这根老藤!”韦翁的声音从上方传来。李时珍抬头,只见一根碗口粗的古藤从崖顶垂下来,藤上长满了苔藓,湿滑难抓。他深吸一口气,双手死死抓住藤条,手臂青筋暴起,慢慢向上挪动。
爬到约莫三十丈高,韦翁突然停下,指着左侧一处石缝:“看,就在那里!”
李时珍顺着他的手指望去,只见石缝里嵌着一簇草:
茎呈紫褐色,一节一节,像被雨水打湿的青铜,节间有细小的根须,如银线般扎进石缝;叶呈披针形,边缘微微卷曲,像被山风剪过,叶尖挂着一滴露珠,在云雾中闪着微光;最奇特的是,茎的顶端开着几朵淡黄绿色的小花,花瓣薄如蝉翼,花蕊里凝着一团胶质,像凝固的晨露。
“这就是石上参,也就是你们说的石斛!”韦翁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敬畏,“你看它的根,在石缝里钻得有多深;你看它的茎,饱经风雨却依旧挺拔;你看它的花,在这苦寒之地也能绽放——这草,是有灵性的。”
李时珍凑近细看,鼻尖几乎碰到草叶,一股清冽的草木气混着云雾的湿润,钻进鼻腔,让他精神一振。他小心地伸出手,指尖轻轻触碰茎节,感到一丝温润,像触到了一块被人体温焐热的玉石。“果然是附石而生,”他喃喃道,“茎节分明,有金石之质;叶片坚韧,含云雾之精;花色淡雅,藏清润之性。”
韦翁从竹篓里取出一把特制的小镰刀,刀刃弯弯如月牙:“采的时候,要从第三节以上割,不能伤了根,也不能把茎全采走,要留一半让它继续长。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,不能破。”他动作娴熟地割下几茎,递给李时珍,“先生尝尝鲜的。”
李时珍取过一茎,在山泉里洗了洗,放进嘴里咀嚼。鲜茎比干品更脆,汁液更多,那股甘润之气仿佛带着生命力,从口腔一直润到五脏六腑,刚才攀岩的疲惫、紧张,瞬间消散了大半。“甘平无毒,确能补五脏虚劳,”他闭上眼睛,细细体会,“入胃能生津,入肺能润燥,入肾能滋阴,真是难得的好药!”
云雾渐渐散去,阳光透过云层,照在崖壁上的石斛上,给它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。李时珍望着这株在绝境中生长的草,忽然明白韦翁说的“心诚者得见”——不是指神仙保佑,而是指只有不畏艰险、心怀救人之念的人,才能跨越重重阻碍,找到它,读懂它。
第四回 篝火夜话记仙草,本草新篇待续写
下了悬崖,已是午后。他们在崖下的山泉边休息,韦翁用竹筒煮了石斛水,四人围坐在一起,喝着甘润的茶水,听韦翁讲石斛的故事。
“这石上参,我们苗家叫它‘还魂草’,”韦翁说,“以前部落里有人打仗受伤,流血过多,虚得站不起来,就用它和老母鸡同炖,喝上几碗,就能慢慢缓过来。还有产妇奶水不足,用它煮鲫鱼汤,比什么都管用。”
他还讲了辨认石斛的诀窍:“真石斛,茎有节,色紫褐,折之有胶丝,嚼之有回甘;伪品要么无节,要么色浅,要么嚼着发柴。”
李时珍拿出纸笔,借着阳光,在羊皮纸上细细勾勒石斛的形态:茎的节状、叶的形状、花的构造,连根须的走向都画得清清楚楚。他边画边问:“这草在不同的地方,还有别的名字吗?生长环境有什么讲究?除了煮水,还有别的用法吗?”
韦翁一一作答,建元在一旁认真记录:
“有的地方叫‘金钗石斛’,因为茎节像姑娘的金钗;有的地方叫‘铁皮石斛’,因为茎上有层像铁皮的薄膜。”
“必须生在朝南的悬崖,要有山泉滴,有云雾绕,土壤要少,石头要多,太肥的地方反而长不好。”
“鲜茎可以捣汁治消渴,干茎可以泡酒强筋骨,花可以泡茶安神,连根须都能煎水治风湿。”
夜幕降临时,他们回到石缝寨。李时珍在火塘边整理白天的记录,火光跳跃,映着他专注的脸庞。他在手稿上写下:
“石斛,一名石上参,又名金钗、铁皮。附生于南方深山悬崖石缝中,喜云雾,爱山泉,茎呈紫褐,节如竹节,叶似披针,花淡黄绿。性味甘、微寒,入胃、肺、肾经。能益胃生津,滋阴清热。主治热病津伤,口干烦渴,胃阴不足,食少干呕,病后虚热不退,阴虚火旺,骨蒸劳热,目暗不明,筋骨痿软。
采制:雨后清晨采,割取第三节以上茎,阴干或鲜用。采时需留其根,保其半株,以利再生。
辨伪:真者茎有节,色紫褐,折之有胶丝,嚼之甘润回甘;伪者反是。”
写完,他将鲜石斛的标本小心翼翼地夹在书稿里,对建元说:“这趟没白来。这石斛,不仅是一味好药,更教会我们一个道理:真正的良药,往往生长在最艰险的地方;真正的知识,也往往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才能获得。”
建元看着师父布满血丝却依旧明亮的眼睛,点点头:“师父,我们接下来去哪里?”
李时珍望向南方,那里的云雾更深,山峦更密:“还有更多关于石斛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——不同产地的石斛有何差异?不同炮制方法会影响药效吗?它和其他药材配伍,又能治哪些疑难杂症?我们还得继续走下去。”
火塘里的柴火烧得噼啪响,映着崖下采摘的石斛,它们在竹篓里静静躺着,茎节分明,仿佛在诉说着悬崖上的故事。李时珍知道,关于石斛的记录,才刚刚开始;他的《本草纲目》,也因这悬崖上的相遇,又添了一笔厚重而真实的篇章。而这株石上仙草,终将随着他的手稿,走出十万大山,走进千家万户,用它的甘润,滋养更多渴望健康的生命。
(上卷终,下卷待续)
注:上卷通过李时珍南下寻药、遇韦翁指点、悬崖历险、亲见石斛并记录其形态性味的过程,展现“悬崖之遇”的核心情节。融入地域特色(十万大山、苗寨)、采药规矩(采三留七、不伤根)、辨伪方法等细节,突出李时珍“亲验”“严谨”的治学精神,以及石斛“附石而生”“甘润滋阴”的特性。为下卷“深入研究石斛、收录于《本草纲目》、其药用价值广传”铺垫,强调“实践出真知”“医者仁心”的主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