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韩江仙草记:韩愈贬潮救命缘》
下卷:瘴江重生着华章,仙草名传岭海间
第五回 病榻研学石斛性,刺史亲探悬崖生
韩愈在刺史府的病榻上躺了月余,每日清晨,陈药农都会送来新采的铁皮石斛。那株被养在青石盆里的仙草,茎节愈发饱满,紫晕随日光流转,叶尖凝着的晨露滚落,在盆底晕开一小片湿痕。韩愈常坐在榻边,看它如何在岭南的湿热里舒展新叶,仿佛从那青茎中,能读出些与命运抗争的意味。
“老先生,这草为何偏生在悬崖?”一日,韩愈终于问出了盘旋多日的疑问。陈药农正用韩江活水浇花,闻言直起身,指着窗外的韩江对岸:“大人您瞧,那石壁向阳,石缝里渗着山泉,云雾早晚绕崖,是‘阴阳相济’的地脉。这草性喜阴湿,却离不得日光;需石气固根,又要水气润茎——恰如咱潮州人,在湿热里讨生活,反倒炼出副硬朗身子。”
他蹲下身,捻起一片石斛叶:“您看这叶背的绒毛,能吸瘴气里的毒;茎里的黏汁,能化肺里的燥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说‘石斛主伤中,除痹,下气’,咱潮州人用了几代,知道它治瘴气最灵:初起时,鲜茎捣汁喝,能退寒热;久了成虚劳,干茎炖瘦肉,能补元气。”
韩愈听得入神,忽然掀被起身:“我要去悬崖边看看。”随从慌忙劝阻:“大人龙体未愈,崖路凶险……”韩愈摆摆手,目光落在案头女儿韩挐的遗物——一支绣了半截的莲蓬香囊:“挐儿走时,我连株像样的药草都找不到。如今这草能救人性命,我去看看它的根,有何不可?”
陈药农拗不过,只好备了麻绳、药锄,带韩愈乘乌篷船渡韩江。抵崖下时,晨雾未散,只见数十丈高的石壁上,石缝间点点青绿,那是铁皮石斛的踪迹。几个药农正腰系麻绳,像壁虎般贴着崖壁攀爬,手中药锄轻挖,生怕碰断仙草的根须。
“李三郎的爹,去年就摔在这崖下,手里还攥着把石斛。”陈药农指着一处歪斜的藤蔓,声音发哑。韩愈望着那悬空的身影,忽然想起蓝关雪地里韩湘递来的寒酒,喉间一阵发紧。他从怀中摸出半锭银子,递给陈药农:“给采斛的乡亲们添双好草鞋吧。”
第六回 辟圃试种传新法,石碑刻方救万民
回到刺史府,韩愈彻夜未眠。他在纸上画下悬崖的石缝、石斛的根须,忽然一拍案:“不能让它只长在悬崖上!”次日,他命人清理府后荒园,依陈药农所说,用青石垒出仿崖壁的凹槽,铺上带露水的苔藓,引来山泉水,竟真辟出一块“石斛圃”。
陈药农带着药农们,将悬崖上的幼苗小心移栽过来。起初,幼苗总蔫头耷脑,韩愈便亲自守在圃边,看晨露何时最重,日光何时最柔,命人依时洒水、遮阴。半月后,竟有半数幼苗抽出新茎,青得发亮。
“大人,这法子成了!”陈药农喜极而泣。韩愈却望着韩江方向,轻声道:“若早有这圃,挐儿或许……”话未说完,泪已落下。他抹了把脸,对陈药农说:“把种石斛的法子写下来,教给百姓。再把治瘴气的方子刻在石碑上,立在城门口,谁都能看。”
陈药农依言写下《石壁石斛种法》:“择向阳石堆,铺苔藓为壤,春栽幼苗,夏避烈日,秋施草木灰,冬覆稻草……”又献《瘴气救治方》三则:
- 瘴疟初起(寒热交替):铁皮石斛三钱,青蒿五钱,水煎,日服两次;
- 瘴气伤肺(咳嗽带血):铁皮石斛五钱,白及三钱,蜂蜜少许,炖服;
- 瘴后虚劳(体瘦乏力):铁皮石斛四钱,瘦肉二两,炖汤,食肉饮汤。
石碑立在潮州东门时,百姓围得水泄不通。有个老妪摸着石碑哭:“我家老头子去年就是这么没的,要是早有这方子……”韩愈站在人群后,听着此起彼伏的叹息,忽然觉得,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字,或许能替他给女儿赔个不是。
不出半年,潮州城里种石斛的人家多了起来。城西张屠户的儿子染了瘴气,按方煎药,三日后热退;城南渔妇久咳不愈,用石斛炖瘦肉,半月后痰消。百姓们都说:“这是韩刺史带来的‘活菩萨草’。”
第七回 驱鳄办学兴百业,离潮犹念石斛香
韩愈在潮州的日子,因铁皮石斛多了份牵挂。他除了推广仙草,还忙着驱鳄鱼、办乡校、修堤岸。每次去乡校讲学,都会路过几户种石斛的人家,孩子们见了他,会举着刚采的鲜茎喊:“韩大人,您看这草长多快!”
一日,乡校的先生来报,有个蒙童患“口疮”,疼得不能念书(胃火上炎之象)。韩愈想起陈药农说的“石斛能清胃火”,便取自家圃里的干石斛,配麦冬、生地,煎水给孩子喝。三日后果然痊愈,先生叹道:“这草不仅能救急,还能治寻常病痛,真是宝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