葎草作为传统中药材,其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等在历代医籍中多有记载,结合现代中医理论总结如下:
一、性味归经(四气五味与归经)
- 四气:性寒(属寒凉之品,能清泻热邪)。
- 五味:味甘、苦(甘能补益、和中,苦能清热、燥湿;部分文献提及微辛,辛能发散、行散)。
- 归经:归肺、肾、膀胱经(肺主气司呼吸,与清热利咽、止咳相关;肾与膀胱相表里,利尿通淋功效对应膀胱经;其清利湿热作用亦涉及肾经)。
二、功效
葎草的核心功效可概括为:清热解毒,利尿通淋,凉血止血。
- 清热解毒:清泻体内热毒,消散疮疡;
- 利尿通淋:通利水道,排出湿热,缓解淋证;
- 凉血止血:性寒能凉血,针对血热妄行之出血证。
三、主治范围
基于上述功效,葎草主治以下病症:
1. 热毒病证:
- 外感风热或肺热证:如肺热咳嗽、咽喉肿痛(因热毒壅肺,肺气不宣),常配伍金银花、连翘等增强清热利咽之效。
- 热毒疮疡:如痈肿疮毒、疔疮(热毒聚于肌肤,局部红肿热痛),内服可清热消肿,外用(鲜品捣烂或煎液湿敷)能解毒敛疮。
- 皮肤湿热证:如湿疹、风疹、皮肤瘙痒(湿热郁于肌肤,风邪夹杂),内服清利湿热,外用止痒燥湿。
2. 湿热淋证:
- 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的小便不利、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尿黄赤(即“热淋”),葎草能清热利尿、通淋止痛,常与车前子、滑石等配伍,增强清利湿热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