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昏时分,邙山被薄雾笼罩,葎草种子在雾中若隐若现,闪烁如星。孙思邈忽然发现雾气凝结在种子上,形成了五芒星状的霜花,这无疑是“五星(金木水火土)照临”的祥瑞之兆。他不禁想起《黄帝内经》中“人与天地相参”的论述,这葎草种子的形态、成熟时节以及药效作用,无一不与天地气化相契合,正是“以天地为药炉,以时序为方剂”的自然启示。
第六回 草木有灵通秋气 天人感应贯金途
是夜,孙思邈留宿在山神庙中,睡梦中,他见到西方白帝骑着白虎降临,白帝手中捧着盛满葎草籽的玉盘,说道:“吾乃西方金德之帝,此籽本是吾座下白泽兽的须毛所化,能够化除燥湿,通利水道。今岁阳明燥金之气太过,因此派遣它下界,以解众生‘秋燥淋痛’之苦。”白帝说罢,将籽撒向人间,种子落地后化作无数白鸟,每只鸟的羽翼上都刻着“金”字纹路。
梦醒后,孙思邈发现庙前的葎草籽上结满了霜,霜花排列成“乾”卦(?)的形状。乾为天,为金,为健,这与葎草籽“金气刚健,能破燥结”的妙用不谋而合。他取出竹简,郑重地写道:“葎草子,味辛、甘,性温,无毒。主秋淋,小便涩滞,膏淋白浊。其性温而不燥,润而不腻,能入肺、肾二经。盖肺主肃降,肾主气化,此子得秋金之气,能助肺肾相交,水津四布。”
清晨,孙思邈看到老叟将葎草籽装入小布袋,然后缝在棉衣夹层中。老叟笑着说:“这样冬天就不怕尿频了,秋籽藏着金气,穿在身上,就像有个小太阳温暖着肾。”孙思邈听后,不禁抚掌赞叹,这正是民间智慧与医学理论的天然契合,金气内敛,故而能够温肾;种子藏精,所以可以固本,完美诠释了“秋收冬藏”的养生之道。
第七回 口传心授承秋令 青史新载补遗篇
孙思邈离开邙山时,村民们赠送给他一坛葎草籽蜜丸,每颗丸子都用梧桐叶包裹,叶上还写着“秋金”二字,饱含着村民们的感激与敬意。后来,他在《千金翼方》中新增“秋淋门”,专门论述葎草籽的妙用:“葎草子,秋收冬藏,得西方金气最全。主小便不利,涩痛如淋,兼治膏淋、劳淋。可单味炒香煎服,或配山药、芡实同用,为秋令治淋之要药。”
中原的药农们将孙思邈的话编成歌谣,在乡间传唱:“秋分采籽炒爆花,辛香入肾化湿邪,白浊随尿去,腰肾如敷霞。”歌谣中“辛香入肾”对应五行“金生水”,“化湿邪”对应“金能克木,木能疏土”,用简单易懂的歌词,将秋季复杂的病机与药物功效诠释得淋漓尽致。
如今,邙山地区依然保留着“秋分食葎籽”的习俗。老人们会用当年新收的葎草籽炒芝麻,加入蜂蜜制成膏,他们说这样可以预防冬季尿频。每当金风掠过晒场,葎草籽在竹匾中滚动,如同黑珍珠一般,与旁边的黍米、大豆相互映衬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《秋金生水图》,诉说着草木与人体在秋季的奇妙共振。那坚硬的外壳不仅仅是一粒种子,更是天地写给人类的秋冬密语,只有懂得“天人合一”的智者,才能领悟其中蕴含的温润真意。
结语:秋金凝籽通水道 一颗玄珠贯古今
当药王孙思邈的足迹消失在邙山的秋色之中,葎草籽的传说却在中原大地代代流传。有人说它的黑色源自玄武大帝的墨砚,有人说籽壳上的五棱是五帝的指纹所化,更有人说秋分夜的葎草籽会发出钟声,那是白帝在敲打金钟。这些传说虽然充满奇幻色彩,却都暗合中医“以象达意”的精髓。坚硬的外壳是“金气肃降”的具体象征,油润的种仁是“水生万物”的生动隐喻,而葎草籽在秋季的妙用,正是天地通过草木给予人类的润燥智慧。
从邙山老叟的口传经验,到被载入《千金翼方》的文献记载,葎草籽的秋季应用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医学“实践—理论—实践”的螺旋上升过程。口传知识如同葎草的根系,深深扎入民间的土壤;文献记载则像藤蔓,不断向医学殿堂生长。两者相互滋养,共同构建起了中医药文化的繁茂图景,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,传承不息。
赞诗
《秋金葎草赞》
金风肃降万木收,葎草结籽黑如眸。
外壳坚凝藏秋气,种仁温润化冬愁。
炒爆玄珠通水道,煎成玉液解秋忧。
莫叹野草无人识,一颗能安肾水流。
第四卷预告《冬水潜藏固坤舆 葎草归根续前缘》
且说孙思邈于中原悟得葎草秋籽妙用后,转瞬朔风卷雪。时当太阳寒水主气,厥阴风木司天,五运六气交相感召,塞北草原多患“寒湿下注”之症。药王策马行至呼伦贝尔,见牧民于雪野挖掘葎草之根,根形如铁索沉渊,色紫而韧,破之渗出晶莹水珠,在零下三十度不结冰。有老族长告曰:“此草根得冬水之精,埋田埂可防冻土膨胀,煎服能治‘冷淋’,更奇者,冬至夜根脉与北斗隐线相连,刨根时可见地脉热气蒸腾如雾。”
药王抚根细观,见其皮紫肉白,纹理如龟甲裂纹,恰合《周易》“坎为水,为隐伏”之象。忽闻草原巫医唱道:“冬根似铁锁寒江,能固地脉能暖脏。”遂知此根得冬水潜藏之气,既固土防涝,又温肾化气。更见雪下葎草根须与地下涌泉暗渠缠绕成网,寒风过处,根际雪层竟成六出冰花,与《河图》“天一生水”之数暗合。欲知葎草如何以冬水之力固土济人,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