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上党参缘:仙圃遗种记》
楔子 西母园圃遗仙种 上党灵根接太虚
昆仑西王母的瑶圃深处,有九畹药圃依山而筑,圃中奇花异草皆含日月精华。某年蟠桃宴罢,西王母命玉女采收“九叶灵参”,不慎遗落一枚参核于凡尘。核落上党山间,恰逢春分雷动,核遇土而裂,竟从石缝中抽出嫩芽,芽尖凝着三滴露珠,分别映着日月星三光。山中老樵夫曾见异光穿林,拾得参核残片,片上隐约有篆文“木德肇启,参通天地”——此乃《云笈七签》所记“西王母园圃遗种”之始,上党人参的仙缘,便从这枚仙核扎根太行开始。
第一卷 春生·木德肇启 参芽焕新
第一回 春雷震石参芽动 乙木疏泄贯肝肠
惊蛰日的太行,第一声春雷劈过层叠的槭树,上党山南麓的石缝中,一枚参核突然炸裂,抽出寸许高的嫩芽。芽身呈青碧色,五片小叶如掌舒展,叶尖凝着露珠,露珠落地竟在青苔上滚出“甲乙木”的古篆。山民阿云背着竹篓寻药,忽见这株嫩芽在残雪下泛着荧光,芽茎上天然生着如肝经般的纹路,与自己腕脉的搏动同频。
“此乃‘木参芽’,得春木之气而生。”童子的声音从雾中传来。阿云抬眼见一青衣童子立于石上,双丫髻系着青藤,腰间悬着刻有“肝木”二字的玉牌。童子轻拂藤蔓,参芽竟发出清越的凤鸣,叶片上的露珠飞离,在空中聚成“肝主疏泄”的卦象——上卦为震(木),下卦为巽(风),卦象如草木遇风舒展,正是春木升发的天象显化。
更奇的是参芽根须——在薄土中织成网状,每根须尖都挂着冰晶,冰晶内显映着人体肝经影像。童子以草茎轻点冰晶,阿云顿觉胁下胀痛消失,先前因肝郁积累的闷滞竟随呵出的白气消散,白气落地成苔,苔纹与参芽根须同形。“春参芽属木,入肝经,”童子捻起芽尖露珠,“其气辛散,味微苦,恰合肝喜条达恶抑郁之性。”
第二回 仙童细说参来历 瑶圃遗种通天地
青衣童子引阿云至参芽旁,指其根颈处的“珍珠点”:“此参乃西王母瑶圃遗种,三千年一开花,九千年一结果。”说罢,童子袖中飞出玉牒,牒上刻着昆仑药圃图,图中九叶灵参与上党参芽的纹路完全一致。阿云见牒中参根与天上岁星(木星)连线,根须对应人体十二经脉,不禁惊叹:“原来参芽与天地同构!”
“天地为大宇宙,人身为小宇宙,”童子以露珠为墨,在石上画出太极图,“参芽青碧为木,得东方甲乙之气,对应人体肝脏。汝看这芽茎左旋,恰如肝经从足至头的循行;叶尖五出,合肝主筋、其华在爪之理。”此时,参芽突然发出青光,与天上岁星共振,阿云腕脉的肝经原穴(太冲)竟透出微光,与参芽的青芒连成一线。
童子摘下一片参叶,叶肉竟透明如绢,内中经络显映着“辛散、酸收、甘缓、苦坚、咸软”的五味图。“参芽味辛能散肝郁,微苦可降胆火,”童子将叶置于阿云掌心,“木能生火,食此芽可助春阳升发,恰合《内经》‘春三月,此谓发陈’之旨。”阿云顿觉掌心发热,阳气沿肝经上行,至头顶百会穴时,竟看见参芽的青芒与岁星轨迹重合。
第三回 晨露采参循天道 七情和合顺木性
春分日破晓,童子带阿云采参芽。“采参需在卯时,”童子以玉锥轻撬参根周围的土壤,“此时阳气升发,参芽得木气最盛。”阿云见参芽根须自动收缩,根头渗出珠状津液,津液遇风成霜,在石上聚成“木生火”的卦象。童子取出昆仑玉盒盛放参芽,盒底刻着“木德”二字,参芽入盒时,盒身竟发出清越的“角”音,对应五音中的肝木。
“药物有七情,参芽需配柴胡、当归,”童子从袖中取出草药,“参芽与柴胡相须,增强疏肝之力;与当归相使,血行则气畅。若遇藜芦,则相恶而毒生,此乃五行中木金相克之理。”阿云见柴胡的茎叶如肝经般左旋,当归的根须似血脉分布,三者同置玉盒,竟自发组成“疏肝解郁”的药阵,阵中青气缭绕,与自己的肝经共鸣。
采完参芽,童子指向东方:“汝看岁星运行,今岁为丁壬化木之年,木气太过,当用参芽调之。”阿云望去,见岁星光芒强盛,而参芽的青芒与之呼应,顿悟五运六气之理——参芽的药性,竟能应天时而调人体之偏,此乃“天人合一”的真机。
第四回 食参轻身通经络 肝气条达焕新生
阿云依童子所言,将参芽与柴胡、当归同煎。药汁成青碧色,表面浮着赤黑二气,赤为木生火,黑为水生木。药香入鼻,阿云顿觉全身毛孔张开,肝气如春风拂柳,先前的胸闷胁痛竟随汗液排出,汗珠落地成青碧色,凝结为微型参芽。
“饮此汤,可通肝经三百六十五络。”童子递过玉盏。阿云饮下,觉青气从足大趾沿肝经上行,至期门穴时炸开,眼前浮现出人体经络全图,肝经如青藤缠绕,与参芽的脉络完全一致。更奇的是,他竟能看见自己的肝脏如青色玉壶,参芽的药性化作露珠滋润壶壁,壶中肝气条达,如春水畅流。
三日后,阿云身轻如燕,攀登山崖如履平地。他发现指甲变得红润饱满,正是“肝其华在爪”的应验。某日晨起,竟见自己周身环绕青气,青气中显映着参芽的影像,与天上的岁星、地下的参根形成三才共振——此乃“久服轻身延年”的仙效,恰如《神农本草经》所言“人参主补五脏,安精神,久服轻身延年”。
第五回 天人感应参脉合 五运六气贯始终